中心2023级硕士生赖志斌和杨媛媛在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的荣誉,并成为今年本校唯一一支荣获国家一等奖的队伍。本期邀请到了赖志斌和杨媛媛同学分享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经历和经验。
![](/__local/B/13/61/C7692B588DCDF016EB3E980125B_D53529BB_26980.jpg)
![](/__local/C/13/C2/9E25D616D95A7A02BADAB6DFEE5_7C516CE1_C498.jpg)
赖志斌和杨媛媛同学研究了多预测形式下区域双碳目标实现与路径规划,基于构建的指标体系对经济、人口及能源消费现状进行分析并与碳排放搭建关联模型,进一步基于分解指标增速对碳排放进行预测,最后基于不同情景设定对碳排放进行预测,并计算各指标目标值。主要编程工具为Python、Matlab,并辅以origin进行部分可视化,最终产出论文73页。
团队成员共3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赖志斌同学主要负责建立模型和编程,主要是Python、Matlab的应用;杨媛媛同学主要负责论文撰写的任务。比赛一共时间五天四夜,第一天核心的任务就是明确选题,以及第一小问数学模型构建;第二天,编写代码,并解决第一小问;第三天,讨论第一小问的论文逻辑是否合理,并初步给出第二小问数学模型;第四天,完成第二问的代码及结果,并解决第三小问的模型构建;最后一天,整合完整论文,组合排版,优化流程图以及数据可视化的相关内容。
前期准备工作:团队需要有一定建模及编程能力的同学,平时可以多去尝试编程实践,也可以利用往年试题进行试建模求解,对每类问题的基本建模方法有一定了解。负责论文的同学则需要去看往年杰出作品去找写作和行文经验,理解到建模文稿应有的写作风格。
赛时准备工作:赛题发布后,首先找出最适合团队的赛题类型,然后可以初步讨论题目中的每个问题要解决的关键点,形成初步的思路。比赛前期负责建模和编程的同学会比较忙,这个时候主写论文的同学可以帮着起找资料分析。比赛后期写论文的同学会很忙,这个时候其他成员可以先自己写一下结果描述,让主写论文的同学只用修改,节省时间;还可以检查已经写好的论文,看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同时修改整体排版,让论文更清晰、简明。最后,数学建模竞赛强度大、时间紧,队员之间一定要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共同解决问题。